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女孩遭遇霸凌求助妈妈被无视:不被父母看见的孩子,结局早已注定

作者:主创团·筱恬



孩子被欺负时

两位妈妈的做法截然不同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语言霸凌,大人会怎么办?

面对同样的情况,网上有两位妈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川的一位妈妈,女儿告诉她自己被班上同学恶意起外号,她始终没当回事。直到最后女儿沉迷网络、不愿去学校了,她才发现孩子已经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还有一位妈妈,当得知女儿被班上的尖子生持续用语言攻击后,二话不说直接出手,第一时间在家长群里为女儿撑腰。





第一个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没有得到妈妈正向的反馈,最终让事态更糟糕。而第二个孩子,却被妈妈及时捕捉到了异常,最终拥有了最坚强的后盾。

前者有多让人心疼和遗憾,后者就有多幸运和幸福。鲜明的对比,看得人无限感慨。

不过在这里,并不打算就校园霸凌做过多的讨论,而是想说另外一个话题。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明明和孩子朝夕相处,他们却越长大越陌生,莫名其妙就不愿和父母交流了,莫名其妙就叛逆不服管了,莫名其妙就抑郁厌学了……

但孩子是忽然改变的吗?其实并不是。很多时候,是大人一再忽视了那些点滴积累的变化,直到问题暴露,可为时已晚。

养育路上,我们对孩子倾注了许多爱,却往往缺乏了最关键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学会看见孩子。



真正的“看见”

不止目光所及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但何为看见?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位母亲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说自己的女儿好端端的,忽然就抑郁了。

为此,她特别想不通:“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大人都给买。日子过得这么幸福,怎么还会整天寻死觅活的?”

在交流过程中,女孩向咨询师表示,自己总感觉妈妈不在乎她。

这位母亲却极力否认:“我明明那么关心你,为什么你还是不知感恩?”

听到这里,女孩一下子爆发了:“你关心的除了吃饭和学习,还有什么?我不开心的事情,你在意过吗?从来没有!”

对于女儿的埋怨,母亲嗤之以鼻:“你人生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如果不盯着,放任你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才是害了你!”

女孩当场就哭了。最后,母女俩不欢而散,咨询以失败告终。

或许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自己已经对孩子掏心掏肺了,可孩子还是觉得被忽视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误解了“看见孩子”的涵义。

事实上,真正的“看见”不仅是目光所及,去关注孩子的仪表和温饱,关心他们的学业和健康。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网上有一段话总结得很好:

「那是看见孩子的情绪,理解到他们的感受,他们才不会攻击自己或者他人;

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明白了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他们;

是看见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为他们点赞,才能让他们对自己真正有信心;

也是看见孩子怕是不当的行为当中也有积极的那一点,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只有做到这些,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被爱和接纳的滋味。





孩子难于管教的背后

都是因为不被看见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个案例。

山东有一个小男孩,父亲在外地打工。从八九岁起,他便开始到父亲所在的城市进行盗窃。

父亲在上海时,他跑去上海偷;父亲在南京时,他又跑去南京偷。

对此,父亲非常生气,每一次都在儿子犯事后严加管教,却无济于事。

那天,小男孩再次因为在车站偷钱被抓。当父亲赶到派出所时,他竟扭头对警察说:“警察叔叔,我在这个车站偷了3000块钱,按照这种情况,我可以进少管所了。”

这个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还主动要求被少年管教?李玫瑾教授道出了真相。

原来,男孩的父亲为了挣钱长年不在家,一直缺席儿子的成长。

潜意识里,男孩特别渴望父亲的陪伴。可体现到行为上,他却用自暴自弃的表现在父亲面前刷存在感。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孩子,在用极端的方式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曾指出: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不被看见,孩子便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就像纪录片《镜子》里的几个孩子。

其中有个男生叫张钊,17岁便辍学在家。

父母都以为他是因为早恋所以无心学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面对老师,张钊袒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是想读书的,也想去念大学,但学校让他感到压抑。

然而,对于儿子承受的压力,父母根本没有共情。记得有一次,当张钊试图向母亲倾诉时,母亲却冷淡地回应到:“那么多人都受得了,怎么就你受不了?”



在张钊印象中,从小到大,父母“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父亲跟他在一起“就是看电视”。他们对他内心的感受和渴望,无暇顾及也毫不在乎。

正因如此,张钊对父母彻底失望,干脆选择了破罐子破摔。镜头前他说:“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孩子所有的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孩子行为出格、朝大人张牙舞爪,实际上那些异常表现都是在求救,是在向大人寻求认同、理解和帮助,只不过在表达需求时被局限了。

而只有当父母真正看见了孩子,才意味着接住了孩子抛出的求救信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就有救了。



好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写到:“有回应,就有了光,而看见,就是回应。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

换句话说,父母要想“看见孩子”,就是要做到对孩子处处有回应。

而这种回应并非流于表面的评价或应答。这也正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作出了反应,孩子却还是很受伤。比如:

当ta因为自己养的金鱼死去而痛哭流涕时,我们不以为意地说:“别哭啦,一条鱼而已,再给你买条一模一样的。”

当ta回来委屈地哭诉,说班上的女生不好相处,总是明里暗里说自己坏话时,我们不假思索地安慰:“别人说什么让她说好了,不用理会。”

当ta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刚刚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敷衍地夸奖:“真棒。你继续自己玩,妈妈这会儿有点事要忙。”

这些场景之下,那个孩子其实都没有被看见。因为回应的本质,是走进孩子内心,去读懂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跟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结,成为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真正的底气。

记得有人说:“父母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而实现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看见孩子”。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辽宁之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作者:主创团·筱恬孩子被欺负时两位妈妈的做法截然不同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语言霸凌,大人会怎么办?面对同样的情况,网上有两位妈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四川的一位妈妈,女儿告诉她自己被班上同学恶意起外号,她始终没当回事。直到最后女儿沉迷网络、不愿去[全文]
    2024-12-24 04:26
  • 2025年,学历的贬值和就业的严峻达到了又一个峰值,往年的毕业生还在尝试“曲线救国”——先考研究生才去考虑就业的问题,而现在的大学生们早就看清了一个现实:高质量就业才是真正的上岸。于是乎,在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的前提下,考研的人数锐减,而考公[全文]
    2024-12-10 03:59
  • 本报讯(记者 代丽丽)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发布通知,推出一系列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提出,要延续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合并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企业招用毕业年[全文]
    2024-12-10 02:24
  •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往往更容易产生叛逆的情绪,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幼稚的方式去惩罚在意他们的人,比喻故意交白卷,让家长生气等等,殊不知,这种行为只能伤害爱你的人。有不少独生子女,即便没有公主命,也被家长娇惯出了公主命,从小受不得任何委屈[全文]
    2024-12-02 03:49
  • 中国教育在线留学指南频道主编赵刚2024年11月中旬,中国教育在线留学指南频道采访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教授、国际教育主任Hazel Westwood,就新加坡管理学院—伯明翰大学合作项目的发展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01全球教育体验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全文]
    2024-11-26 03:56
  • 青年人要有一腔热血,敢想敢做,要敢于指出一切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很多人对青年学生的热切期待,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人父母从来都不希望那个热血青年是自己的孩子,可以为他们鼓掌,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那样。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那么这种心理又是基于[全文]
    2024-11-17 04:01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辽宁之声 liaon.sc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